导读:改革开放以来,从体育弱国到体育大国再到体育强国,我国体育发展取得了长足进步。从1980年中国竞技体育开始登上世界舞台到2008年北京举办奥运会,从零奖牌到金牌榜第一,中国竞技体育迅速发展。40年来,全民的体育理念也发生了巨大变化,从最初的向往、追求到直接参与,体育在百姓日常生活中所占比重越来越高。本期节目带您走进著名体育主持人韩乔生,听他讲述40年来中国体育赛场的风云故事。
    中国网:首先欢迎韩老师作客中国访谈。您1978年开始到北京人民广播电台担任体育解说员,这一年我国开始实行改革开放。1980年,我国首次组队参加了冬季奥运会,虽然没有取得名次,但是我们看到了和国际上的差距,在您的记忆中,改革开放前后我国体育发展的环境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
    韩乔生: 应该说在1980年莫斯科奥运会,由于整个东西方之间的矛盾冲突,所以使得很多的西方的阵营没有参加,而且对于中国来讲,当时也没有真正得到国际奥委会给予的奥林匹克合法席位。坦率讲,中国真正的第一次大规模的出现在世人面前,以非常强悍的阵容,非常大型的规模,还是在1984年的洛杉矶奥运会,这也是改革开放开始以后,中国第一次参加奥林匹克运动会,我们产生了第一批奥运会冠军,比如说大家非常熟悉的许海峰实现了我国在奥林匹克当中金牌零的突破,包括中国女排郎平、张蓉芳等等,在袁伟民带领下,获得了奥运会的冠军,包括当时中国的体操像李宁、娄云等获得了男子体操的多项金牌。还有像包括栾菊杰的击剑,陈肖霞的跳水等等。
    从这个角度来讲,在改革开放之前和改革开放之后,中国体育给人们的印象是完全不一样的。在这里我也举个例子,当时我记得中央电视台在1984年有一个专题片,非常地火爆,我们有一个资深编导,他现在早已经退休很多年了,很有水平的编导叫师旭平,他拍了一部体育的纪录片叫《北京运动服装一瞥》,大概内容是说穿运动服开始成为人们日常生活当中穿着的时尚,成为一种潮流,他把大街小巷穿运动服的人记录下来,拍成一部片子。
    其实你看到在今天人们穿着的服装各式各样,但当时至少穿运动服是在1981年中国女排第一次获得了世界锦标赛冠军,紧跟着1983年又获得世界杯的冠军,再有后面的1984年洛杉矶奥运会的冠军,实现了三连冠,在这样大的背景环境下,人们对于运动员的崇敬,对于体育生活的向往开始悄然发生变化。
    再有一个,在过去80年代的时候,改革开放刚刚开始,很多人还在解决温饱问题,还没有太多的时间去从事体育锻炼,也没有时间,没有场地,没有金钱,去进行体育的消费,更无从谈起体育的享受。在这个前提下,当时应该说人们对于体育的追随,对于体育的崇拜,对于体育精神的追求已经可以通过服装看到。特别是中国参加了亚运会、奥运会,包括像前面提到的冬奥会,运动开始通过电视荧屏介绍给大家,而且大型运动会通过电视转播让更多的人看到了运动员比赛场上那种生龙活虎、为国争光的景象,给国人带来很大的传染力,感染力。
    再一个,我印象很深的1981年,这在改革开放刚开始第三个年头,在香港进行了世界杯男排亚洲区预赛。当时中国、日本、韩国是亚洲三强,中国当时在和韩国队比赛里,实现了大逆转,我们在0:2情况下,连胜三局最后反败为胜。这种情况下,清华、北大的学生冲出校园,高举着火把,团结起来,振兴中华。在那个时候说实话北京也是不夜城,这就是体育的力量,在那个阶段,人们对于体育还是一种向往、追求、欣赏,这是改革开放初期。
    包括1984年洛杉矶奥运会,中国代表团第一次大规模地成建制的出现在世界面前,让世界眼前为之一亮。我记得印象特别深,中国代表团入场的歌曲是《三大纪律八项注意》,不是大家听惯了《义勇军进行曲》,而是“革命军人个个要牢记,三大纪律八项要注意。”配着这个音乐节奏入场的,你可以看看当时的画面非常震撼。当时对于西方特别是东道主美国对于来自东方大国,新中国体育代表团的这种欢呼欢迎之情,就表现得特别地热烈。我个人觉得在1978年到1984年这个阶段,是属于国人对体育的向往、追求和带有点神秘的感觉。
    中国网:咱们再往后看到了1990年,中国首次举办了综合性的国际大赛,这一年也是您主持解说了北京亚运会,在您印象当中,中国有哪些项目取得突破性的成绩?
     韩乔生: 1990年在北京举办的第十一届亚运会,我个人觉得比如说在乒乓球项目当中,在羽毛球、体操、自行车,很多运动项目当中都取得很大的突破。包括我们刚才所谈到的比如中国的体操,中国的跳水,中国游泳队那时候也开始抬头了,当时游泳已经开始出现五朵金花,她们在1992年世界游泳锦标赛当中也是取得非常好的成绩。所以在1990年亚运会上,中国应该说充分占据主场之力,实现了金牌总数绝对第一。
     中国网:这届亚运会取得的成绩是否也意味着中国已经成为了体育大国?
     韩乔生: 1990年亚运会,应该说至少证明中国在亚洲是真真正正的NO·1,真正的亚洲第一体育强国。但要说体育大国的话,我觉得不是1990年亚运会上确立的,应该说真正的体育大国形象是在1992年巴塞罗纳奥运会上得以证明。中国代表团应该说在这届当中是得以正名的一届奥运会,“正”是验明正身的正。正名了自己真正是体育强国,那届巴塞罗纳奥运会,中国整体成绩还是不错的。
    到1996年亚特兰大奥运会,中国已经在世界上证明自己是真正的体育强国,在竞技体育来讲,是竞技体育的大国,在1992年巴塞罗纳(奥运会)和1996年亚特兰大(奥运会)证明这一点,我们在后边的包括悉尼奥运会,雅典奥运会,进一步巩固了我们体育大国的位置,到了2008年北京奥运会,在主场向世人证明中国是体育强国,那个时候人们的体制、精神面貌都发生了变化,而且已经不是一个简简单单的竞技体育的指标,而是全民健身我们也开始做得欣欣向荣。
    中国网:2000年悉尼奥运会,中国在奖牌榜和金牌榜均位列第三位,这是我国首次进入奥运奖牌榜第三名,从这个成绩来看,我们也看到了中国在跆拳道、击剑等非传统优势项目上,也取得不错的成绩,您怎么看这些年这些项目在中国的发展?
    韩乔生: 从跆拳道项目来讲,它也有一个引进的过程,因为它也是韩国经过了将近50年时间的努力,才使这个项目最终进入了奥运大家庭,成为了奥运会永久的比赛项目。至于说你谈到的击剑项目,中国在1984年洛杉矶奥运会,栾菊杰已经获得过金牌,只不过那个时候我们只是女子花剑,到了悉尼奥运会的时候,中国已经不是简简单单的单人,而是团体也开始有了很不错的表现。
    在这个前提下,中国一些过去相对来讲比如说偶尔像栾菊杰这样的一花独放的,偶尔能够出彩的项目就变成了在奥运会当中拿冠军金牌必然的项目了,包括像跆拳道能够取得突破,这也是我们不懈努力的结果。同时有一点,当时中国拳击、击剑、跆拳道远不像今天群众基础这么好,没有多少孩子练击剑,也没有多少孩子练跆拳道,我们就是举国体制,把好苗子集中在一起,请外国教练,强化训练,吃苦耐劳。所以我们当时取得突破还是靠举国体制,靠非常讨巧的方法。
    但是悉尼奥运会上取得突破之后,确确实实中国在全国范围内,很多人看到了中国人也能够玩好跆拳道,而击剑这些在欧洲一直被认为是贵族的一种项目,我们也能够玩得很好,因为它能够体现亚洲人的灵巧。
    确确实实由于这些项目的突破,再加上传统的项目优势,抓住了自己的主要项目,拳头项目,也使得整个中国体育代表团的成绩不错,应该说2000年悉尼奥运会,也是继巴塞罗纳和亚特兰大之后,第三次向世人证明中国水平在不断地进步上升,中国的体育在正常健康的发展,中国的竞技体育的水平在整体提高,中国的举国体制来抓竞技体育是行之有效的。它证明了这些。
    中国网:在奥运会上的成绩越来越好,也给之后申办奥运打下了很好的基础,2001年7月13日,北京时间22:00,当宣布中国北京获得2008年奥运主办权的时候,当时您在做什么,当宣布这个结果的时候,您什么样的心情?
    韩乔生: 2001年7月13号,在莫斯科举行的国际奥委会大会上,中国获得2008年北京奥运会主办权。当时我印象特别深,7月13号那天晚上看电视转播,当宣布北京的时候,我在床上兴奋地跳起来了,直接就跳起来了,而且床本身来讲相对比较高,我不断地跳起来,不断地触摸天花板。当时看着全国电视转播,心潮起伏,特别地兴奋,当时说句实话,不光是北京,是全国人民上下一心,因为我们新中国成立以后,摘掉了“东亚病夫“的帽子,改革开放让世界看到了中国前进的脚步,让大家感受到了前进当中的中国,正能量的中国,体育积极向上的中国,健康的、朝气蓬勃的中国人是什么面貌。
    中国网:从这刻开始,全国进入了奥运时间,这个时刻是不是重新对体育有了新的定义?
    韩乔生:  2001年的7月13号,我们经历了北京申奥成功,2002年又有韩日世界杯的情况,在这以后,我就感觉到体育在我生活当中,在人们的生活当中,都不一样了,在全国的老百姓心目当中体育已经变成一个非常重要的元素。我举个例子,在2002年,我家里装修,给我家里装修的小伙子大多是来自四川的,当时他们对于四川的运动员,对于四川足球运动员,对于四川的奥运冠军如数家珍。
    四川装修队的农民,他们对于中国的奥运冠军非常熟悉,这点来讲,这些奥运体育健儿的名字通过一个装修队你可以看到在老百姓心目当中深入人心,已经不是耳熟能详了,在那个时候,这种体育力量带给老百姓心灵的震撼。在2004年雅典奥运会上,罗雪娟获得女子100米蛙泳的冠军,走到哪里,都视为英雄。体育已经上升到了一个老百姓在言谈话语当中谈论的主要话题。
    比如说我们浙江游泳项目在2004年已经变成了全省开花,而且不光是浙江,在江苏,在山东,在黑龙江,在湖北,在四川,在湖南,只要稍大一点的城市你去看,晚上很多的游泳馆开放,游泳池开放,让孩子们练习游泳。这就是一种全民健身的变化,悄然发生了变化。


    中国网:2008年第29届奥林匹克夏季奥运会在北京举行,经过中国运动健儿的奋力拼搏,最终以51枚金牌居金牌榜首名,是奥运历史上首个登上金牌榜首的亚洲国家。从运动员到工作人员,从场上观众到场外群众,亿万人用自己的双手共同奏响了友谊、团结、和平、进步的北京乐章。北京奥运会,不仅为我们留下了丰富的物质遗产,更留下了宝贵的精神遗产;不仅促进了中国竞技体育的新跨越和不同文明之间的交流,更促进了世界对中国的认识。

    中国网:再往后看到了2008年奥运会,中国获得了金牌榜第一名,也是奥运史上首个进入榜首的亚洲国家,当年的游泳项目是您解说的,一金三银两铜,您怎么看这个成绩以及游泳这些年的发展?

    韩乔生: 有句话叫前人铺路后人乘凉,其实游泳项目能够在北京奥运会上取得一金三金和两铜,六个人能够站在领奖台上,还是我们整体的游泳项目努力的结果。比如说张琳,他作为铺路者,他在男子400米当中没有能够取得金牌,他是取得第二名,但是他在之前已经在世界锦标赛上获得过800米的冠军,但800米不是奥运会的项目。在之前,中国在奥运会上乐靖宜也获得过奥运会的冠军,罗雪娟在这之后,2004年的雅典也是进行了突破,所以才有中国游泳队很好的教练员的训练的经验。
    他们知道怎么样来培养世界的明星,所以在这个前提下,比如说我们200米蝶泳,女子,刘子歌拿了冠军,焦刘洋拿了第二。实际上对于这个项目来讲,我们已经是具有世界水平了。每个项目我们只能两个人参加,所以中国队包揽这个项目第一和第二名。再有,中国在整个比赛当中,包括像刘鹏的男子200米蝶泳也是相当不错的,中国的400×200米女子自由泳接力能够取得银牌。你看一金三银和两铜它的背后是整个团队共同努力的结果,我们在过去相对较薄弱的项目当中,打翻身仗。
    作为北京,我们主场,其他项目保持得很好,比如我们乒乓球、羽毛球、中国的体操男女团体,中国女团历来是比较弱的,那次加上我们有主场之利,拿了女子团体的冠军,男子体操全能冠军,这在以往来讲难度是很大的。中国在其他很多项目当中,甚至于在拳击项目当中,邹市明、张小平都获得了金牌,这个难度也非常大。邹市明在此前是雅典奥运会拳击项目的铜牌。
    我个人觉得在北京奥运会上能够获得金牌总数第一,奖牌榜上也是仅次于美国,这不是偶然的,天时地利加人和,全国人民为北京奥运会共同努力,营造了一个非常好的环境,为中国奥运健儿齐心备战创造了最好的物质条件和精神上的保障。从北京奥运会的场馆设施来讲,我们又占主场之利,我们得天独厚,可以比其他运动员都早去适应。我们在主场又有那么多强大观众的支持,所以我觉得北京奥运会取得金牌总数第一,这个事应该说也是叫做顺理成章。但是你可以看到,一旦离开主场,还是仍然证明我们其实还不是真正能够拍着胸脯说中国就是世界体育老大,不是。因为体育是一个国家的国力、一个国家全民健身和竞技体育综合的体现,换句话说,北京奥运会拿了金牌总数第一,那个应该说是奇迹,一种非常态的情况。
    而到了伦敦奥运会,我们就可以看到又回到了原来情况,而且在北京奥运会的时候,英国代表团的成绩,英国在北京奥运会我记得排第五,反正就是排四五六,到了伦敦奥运会,英国东道主它的成绩也上去了。所以在这点来讲,东道主这种天时地利人和,确确实实能起很大作用,帮很多的忙。
    中国网:从2008年到2018年,应该是体育发展的黄金十年,这十年像孙杨、像苏炳添,像武大靖,一个个标志性人物开始出现,而且取得很好的成绩,在这些弱势项目上,中国越来越好,您怎么看从2008年到2018年这十年中国体育的发展?
    韩乔生: 2008年奥运会现在转眼一晃十年过去了,自己都不敢相信,时间都跑哪儿去了,过得这么快。今天中国的竞技体育首先仍然是在一如既往地发展,可以看到今天中国的崛起,比如说中超,比如说CBA,比如说中国的排球,比如说中国的乒乓球超级联赛等等,还有一些来自全民健身的很多项目开始转入向职业发展。
    像中国的武术项目、搏击项目、散打、拳击,越来越多,而且商业赛事越来越多,这说明什么?说明体育在日常生活当中所占的比重越来越高,这在以前是不会有这种现象的。说明了现在职业体育发展的同时,我们多条腿在走路,在全面的发展。我们群众基础越来越雄厚了,可以看到全民健身和竞技体育之间的结合也越来越紧密了。虽然中国有些项目,比如冰雪项目中国现在比较弱,但是我们现在有些家庭已经在发生悄然变化。
    以北京为例,北京四千多个家庭孩子在练习冰球,上海两千多,中国南方其他地方家庭又有二千多,这么一算,也有八九千个家庭孩子在练冰球。夏令营出去到国外去比赛,家长掏钱。这说明什么?生活水平提高了,物质享受有追求了,同时开始有目标了。包括足球,现在很多的孩子踢足球,孩子从小送到国外,整编制的运动队过去。这个说明什么?实际上全民健身已经达到相当的层面,物质基础较雄厚了,人们可以积极去追求体育了。
    我们经常听到一句话,不求孩子将来一定要怎么样,但是给他一个好身体,而且让他享受欧美人或者所谓白种人他们所享受的一种状态。在这点上,人们的精神追求也在发生很大的变化,这就是这十年来给我突出的感觉。
    中国网:改革开放40年,中国体育健儿不管在全运会、亚运会还是在奥运会或者是世锦赛的大赛上荣耀时刻您都是见证者跟亲历者,有没有一个时刻即使选手没有拿到奖牌,也让我们倍受鼓舞,对未来充满期待的时刻,也让您至今难忘的瞬间? 
    韩乔生: 运动员通过自己的努力,让五星红旗在奥运赛场升起,所有老外都一起起立,看着你的国家国旗升起,听着你的国家的国歌,这个时候什么样的感觉。当然我觉得体育比赛有的时候还有另外一种东西,比如说我印象特别深的一件事,当时中国有个运动员叫杨波,她参加平衡木项目比赛,是倒数第二名出场。她在团体比赛里表现特别出色,平衡木上也是所有运动员里拿分拿最多的,而且她对中国获得女子团队冠军立下汗马功劳。
    轮到她个人项目比赛了,倒数第二个出场实际上在体操比赛里是最好的顺位,但可惜她在完成动作落地的时候,功亏一篑。器械上表现的无懈可击,全场给她掌声,但当她落地的时候,往前走了四步,这时候德国和欧洲的观众发自内心的一种惋惜和感叹的声音,哎呀。我觉得这个时候听到是人类共同的声音,大家都希望最好的运动员能够站到最高领奖台上。因为她此前无论在全能比赛,还是在团体比赛,都有着非常出色的表现,如果她正常发挥,不用超水平发挥,这个平衡木的冠军就应该是她的,但是恰恰在这场决赛当中,最后落地的时候,往前走了四步,所以她也从冠军走到了第四,没能上领奖台。
    在所有的观众狂呼叹息的时候,紧跟着停顿了大约有几秒钟,全场掌声响起,给杨波鼓掌。我这时候想到体育在人类当中不都是以胜败为英雄的,这是人类的共性,一种善良,一种人类共同追求的美好,大家的掌声胜过了给平衡木冠军的掌声。这是我印象最深的一件事。这当时给我的感觉,体育比赛不都是以胜败为英雄。
    中国网:现在全民健身已经成为一种时尚,大家开始越来越重视运动,您怎么看待我国体育的发展和全民身体素质提升的关系?
    韩乔生: 竞技体育是旗帜,是龙头,但全民健身才是基础,才是本质,对于中华民族来讲,要想真正活得健康,活得幸福,真正的能够实现中国梦,我觉得身体是必需的,而且我们在各行各业,每个人都需要有很好的精气神,所以对于体育来讲应该有一种更高的追求。从全民健身角度来讲,需要体育设施更加完备,同时人们也应该接受到规范化的指导和操作。也就说我们现在诸多的赛事需要更加的专业化,同时更加人性化。
    中国网:改革开放40年,我国从体育弱国发展到体育大国,体育强国,作为见证者,您最大的感受是什么,对于未来又有怎样的期待?
    韩乔生: 作为资深媒体人特别作为前方报道体育的竞技体育的评论员,目睹了中国的竞技体育健儿在世界赛场,在奥林匹克赛场一次次的获得优异成绩,升国旗奏国歌,我感到骄傲。同时确实在今天我觉得看到了中国体育的力量和雄厚,体育人才厚度扎扎实实,也对未来充满信心,觉得中国真的已经逐渐的在摆脱贫困。但我们必须承认中国发展极不平衡,很多地方确实还很落后。
    从整体来讲,特别沿海城市,北上广深甚至于二线城市整体来讲已经达到相当高的水平,发展势头未来是很好的,而且在全国人民带动下,落后地区也会迎头赶上,城乡差别逐渐缩小,我们整个民族健康朝气蓬勃向上的精神状态也能得以保证。一切的一切,从身体到面貌、到精神,到物质享受、精神享受,更不要说我们各行各业再到国防、国力、科技,应该是全面进入到发达国家的行列。这应该是在我有生之年可以看到的,我觉得现在对于我们这个年龄段来讲还是幸福的,改革开放40年,相信很多像我这样的年龄段,同龄人,他们会共同感觉到自己这一生还是过得很充实,很幸福,很丰富,对未来更充满了很大的期待。
    中国网:再次感谢韩乔生老师接受中国访谈的专访,也跟我们分享了中国40年体育的发展,谢谢!
     韩乔生: 谢谢!
    (本期人员:责编/主持:段冰  摄像:常智博 摄影:董宁 主编:郑海滨)